1星昼相逢时>年级表彰大会上,我和沈清昼的名字永远并列第一。>他代表文科发言,
我代表理科致辞,教务主任笑称我们名字合起来就是“好时辰”。>百年校庆筹备,
老师指定我们搭档策划。>为活动方案争执到深夜,他忽然递来一盒薄荷糖:“林晚星,
你紧张时总爱掐指尖。”>无人机表演压轴,夜空亮起“初夏快乐”的星月图案。
>人群欢呼中,他低声说:“这句是给你的。”>我仰头看天:“沈清昼,
无人机懂不懂人类的心事?”>他掏出遥控器按动,星光聚成巨大爱心:“现在它说,
初夏快乐。”---2礼堂星光下礼堂巨大的穹顶下,悬着几盏明晃晃的水晶吊灯,
将下方黑压压的学生方阵映照得纤毫毕现。
空气里浮动着一种特有的、属于校园大型**的肃穆与躁动混合的气息——轻微的汗味,
新印刷纸张的油墨味,还有窗外初夏时节,从敞开的巨大窗户缝隙里,
悄悄溜进来的、带着紫藤花清甜的风。主席台上,红绒布覆盖的长桌后,
教导主任李德明推了推鼻梁上架着的金丝边眼镜,镜片反射着吊灯的光,
锐利得像是能穿透台下每一寸角落。他清了清嗓子,麦克风立刻将他的声音放大,
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,响彻整个空间:“下面,
宣读本次期中考试年级前十名表彰名单……”名字一个个念出,
伴随着台下或高或低、或羡慕或平静的掌声。直到——“……第一名,
”李主任的声音顿了一下,刻意拔高了几分,带着一种显而易见的、近乎骄傲的强调,
“高三(1)班,沈清昼!”掌声瞬间热烈起来,如同潮水般涌向那个缓缓起身的身影。
沈清昼。一个在附中几乎无人不知的名字。他从容地整理了一下校服衬衫的袖口,
动作流畅自然,没有丝毫拖泥带水。身姿挺拔如修竹,步履沉稳地走上台。
聚光灯落在他身上,那张清俊的脸上没什么多余的表情,
唯有眼底沉淀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和专注。他代表文科发言,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,
清朗悦耳,逻辑清晰,引经据典信手拈来,带着一种冷静的力量感。李主任的声音再次响起,
带着同样的强调:“并列第一名,高三(1)班,林晚星!”掌声再次掀起一个**。我,
林晚星,在无数道目光的聚焦下站起身。不同于沈清昼那种冰泉般的沉静,
我走向主席台的步伐显得更快一些,带着理科生特有的那种利落感。
校服裙摆随着步伐轻轻摆动。接过话筒时,
指尖似乎能感觉到塑料外壳上残留的、属于前一位发言者的微凉。我的声音比他略清亮一些,
语速也更快,条理分明地阐述着理科学习的思维逻辑和方法论。台下很安静,
我能感觉到那些专注的目光,像无形的探照灯。偶尔,
眼角的余光会不经意地掠过几步之遥的沈清昼——他站得笔直,
侧脸的线条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,下颌微微绷着,不知是专注还是别的什么。空气里,
似乎有极淡的薄荷冷香,若有若无地飘过来。李主任最后做总结陈词,
他那张素来严肃的脸上,此刻竟难得地浮现出一丝温和的笑意,
目光在我和沈清昼之间打了个来回,声音透过麦克风,带着点调侃的意味:“林晚星,
沈清昼……瞧瞧你们这名字,合在一起,不就是个‘好时辰’嘛?一个照亮黑夜的星,
一个晴朗的白昼,都是我们附中的骄傲!”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善意的哄笑和起哄声。
我的耳根莫名有点发烫,下意识地抬眼,却正撞上沈清昼投来的视线。他的目光很平静,
像一泓深潭,看不出什么情绪,只是短暂地交汇了一瞬,便自然地移开了。初夏的风,
裹挟着礼堂外紫藤花更加浓郁的甜香,一阵阵地拂过脸颊,带来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痒。
---3校庆筹备夜“百年校庆筹备,时间紧,任务重,意义非凡。
”年级组长王老师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响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使命感。
他环视着被紧急召集起来的学生会骨干和年级精英,目光最终像精准的探照灯一样,
稳稳地落在了我和沈清昼身上。“经校领导慎重研究决定,”王老师推了推眼镜,
镜片后锐利的眼神扫过我们,“林晚星,沈清昼,这个担子,就交给你们俩了!
一个负责理工科技展区,一个负责人文艺术展区,务必精诚合作,
把这次校庆办成附中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!”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
在我心里激起了一圈涟漪。合作?和沈清昼?
那个永远在成绩榜上与我名字紧紧挨着、存在感却如同千年冰山的人?
我下意识地微微吸了口气,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会议桌另一端。沈清昼正垂着眼,
指尖无意识地轻轻叩着桌面,发出几不可闻的笃笃声。他似乎察觉到了我的注视,倏然抬眼。
两道目光在空气中短暂相接,他的眼神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深潭模样,
只是极轻微地对我颔首示意了一下。散会后,人群涌向门口。沈清昼几步便走到了我身侧,
声音不高,清晰地传入我耳中:“林晚星,方案初稿,今晚九点,图书馆顶楼小会议室?
”他的语速平稳,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,直接敲定了时间和地点。“……好。”我应道,
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同样平静无波。夜晚九点的图书馆顶楼小会议室,
像一座漂浮在寂静海面上的孤岛。窗外是沉沉的夜色,远处城市的灯火如同散落的星辰。
室内只亮着几盏壁灯,光线昏黄柔和,在深棕色的会议桌上投下朦胧的光圈。
空气里只有空调低沉的嗡鸣,以及我们两人偶尔翻动纸张的沙沙声。
两份摊开的方案并排放在桌上,像两军对垒的阵图。“无人机集群表演作为压轴,
我认为风险过高,资金投入占比太大。”沈清昼的指尖落在方案预算表的一个高亮数字上,
声音清冷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析感,“一旦出现天气问题或技术故障,
整个压轴效果将彻底崩塌,代价太大。校庆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传承,
这笔预算投入到‘校史长廊’的互动体验升级上,更能体现附中百年积淀。
”我放下手中的笔,身体微微前倾,直视着他:“沈清昼,百年校庆需要的是震撼与创新,
让所有人记住这一刻。无人机集群是目前最能实现这一效果的技术手段。
天气风险可以通过提前周密预案和气象监测规避,技术问题有专业团队保障。
至于‘校史长廊’,现有的图文加触摸屏展示已经足够清晰。创新和守旧,我们需要平衡,
但不能为了规避风险就放弃最亮眼的可能性。”我的语速不由自主地加快,
指尖在桌面无意识地划着。他微微蹙眉,目光锐利地扫过我:“‘守旧’?林晚星,
你把对历史的敬畏称为‘守旧’?校史长廊的升级,
是让校友和在校生能真正‘触摸’到那些过去的温度,
这比一场短暂炫目的灯光秀更有长远价值。无人机表演更像是一次性的烟花,
刹那绚烂后什么也留不下。”“烟花?”我几乎要被他这个比喻气笑了,声音也拔高了些,
“这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!它能展现的是附中面向未来的姿态!‘校史长廊’再升级,
本质还是静态的陈列。校庆需要的是面向公众、面向未来的高光时刻!
我们不能只沉湎在过去的温度里,更要展示附中引领未来的能力!”“面向未来的能力,
不是靠烧钱堆砌一场表演来证明的。”沈清昼的声音也沉了下来,带着一种针锋相对的冷硬,
“它体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做了什么,而不是我们花了多少钱请别人做了什么。
这笔预算的使用,必须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导向。
”“教育价值导向难道不包括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、对创新的向往吗?
”我毫不退让地反驳,感觉一股热气冲上脸颊,
“无人机集群涉及编程、空气动力学、协同控制,这本身就是一堂最生动的科技实践课!
它的价值,远比你想象的深远!”我们两人隔着会议桌对峙着,昏黄的灯光在彼此眼中跳跃。
空气仿佛凝固了,只剩下光点激烈碰撞后留下的无形硝烟。
我的指尖因为用力攥着笔而微微发白,胸口因刚才的激烈辩论而起伏着。
就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里,沈清昼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我的手。然后,
他做了一个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动作。他探手从放在桌角的书包侧袋里,
拿出一个掌心大小的、印着简单薄荷叶图案的白色小铁盒,轻轻推过桌面,滑到我面前。
“林晚星,”他的声音忽然低了下去,刚才辩论时的冷硬感奇异地褪去了大半,
只剩下一种近乎平静的陈述,“你紧张或者……争论激烈的时候,总爱掐自己的指尖。
”他的目光短暂地落在我的左手上,那里,
大拇指的指甲正无意识地、用力地抵在食指指腹上,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印。
我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,猛地蜷缩起手指,藏到了桌下。脸颊上的热度瞬间飙升,
几乎要灼烧起来。会议室里空调的嗡鸣声似乎突然被放大了无数倍,在耳边嗡嗡作响。
我盯着桌上那个小小的薄荷糖盒子,银白的金属外壳在昏黄的壁灯下反射着一点微光,
像一颗骤然闯入战场的、带着清凉气息的流星。“……谢谢。
”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干巴巴地响起,细微得几乎被空调声淹没。指尖犹豫着,
最终还是伸过去,打开了那个小铁盒。一股清冽提神的薄荷香气瞬间弥漫开来,
冲淡了空气中无形的火药味。我捻起一颗绿色的小糖粒,塞进嘴里。
冰凉感迅速在舌尖蔓延开,带着微微的甜,
奇异地抚平了胸腔里翻腾的燥热和刚才争执带来的僵硬。沈清昼没再看我,只是重新低下头,
翻开了他那份方案,修长的手指划过纸张,发出轻微的声响。他似乎在某个地方做了个标记,
然后才重新开口,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平稳,但似乎又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,
少了几分锐利的棱角:“无人机压轴可以保留。”我含着糖,那冰凉的甜意还停留在舌尖,
被这突如其来的转折弄得一怔,抬眼看向他。他似乎能感知到我的目光,没有抬头,
只是用笔尖点着他方案上关于“校史长廊”的部分:“但预算需要重新平衡。
这部分互动体验升级,不能完全砍掉。我建议,压缩无人机表演的时长和复杂程度,
节省出来的预算,用来实现‘校史长廊’里最核心的‘校友口述历史’实时投影互动。这样,
科技与人文,创新与传承,都能兼顾。”他顿了顿,终于抬眼看向我,
眼神里是纯粹的工作探讨,“你觉得呢?”薄荷糖的清冽气息在口腔里弥漫,
奇异地让我有些纷乱的思绪冷静下来。我看着他那份被仔细标注的方案,
又看了看自己那份强调“未来感”的构想,一个模糊的念头逐渐清晰。
争论的焦点似乎不再是尖锐的对立,而变成了如何在有限的棋盘上,更巧妙地排兵布阵。
“压缩时长……可以。”我缓缓开口,感觉思路比刚才清晰了许多,
“但压轴的震撼感不能丢。或许,我们可以把表演的主题提炼得更聚焦?比如,
就用一场最简洁、最精准的集群光影表演,来演绎附中的校训精神?”我拿起笔,
在自己方案的空白处飞快画了几笔,“你看,‘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’,
每一个词,都可以对应一种特定的动态图形和灯光色彩变化。用最精炼的视觉语言,
传递最核心的精神内核。这样,时长缩短了,但内涵反而更深刻,记忆点更强。省下的预算,
足够支撑你那个‘校友口述历史’的实时投影了。”沈清昼的目光落在我潦草勾勒的草图上,
那上面是几个代表不同校训词汇的抽象符号和色彩标注。他沉默地看了几秒,
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,似乎在思考。壁灯的光晕柔和地笼罩着他低垂的侧脸,
勾勒出挺直的鼻梁和专注的轮廓。会议室里只剩下空调的低鸣和笔尖偶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。
“很……高效的想法。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情绪,
但那份惯常的冷硬似乎被壁灯的光融化了边缘,“用视觉符号浓缩校训,
确实比单纯的炫技更有力量。‘博学’用展开的书卷动态图形和蓝色光,
‘笃行’用向上的阶梯和金色光……”他顺着我的草图补充着,思路流畅,“这样,
表演本身就成了校训精神的动态诠释,意义和价值都提升了。节省的预算,
足够覆盖‘校友口述历史’的技术需求。”他抬眼,目光与我再次交汇,
“我同意这个调整方向。”紧绷的空气仿佛被薄荷糖的清冽彻底驱散了。接下来的一小时,
效率高得惊人。我们交换着笔,在彼此的方案上快速标注、修改、补充。
他严谨地推敲着每一个时间节点和预算细节,
我则不断优化着无人机表演的图形脚本和灯光编程逻辑。争论依然存在,
但不再是壁垒分明的对抗,而变成了对同一个目标不同路径的探讨。“这里,
图形转换的流畅性需要再测试……”他指着脚本一处。“嗯,我明天联系技术小组,
用模拟软件跑一遍。”我立刻记下。“投影设备租赁清单里,
这家供应商的口碑似乎……”他翻着预算附件。“我查过,他们服务过省博的类似项目,
评价可靠,价格也最优。”我调出手机里的资料递过去。时间在高效的协作中飞快流逝。
当最终整合好的方案初稿在桌面上成型时,窗外的夜色已经浓稠如墨。我合上笔盖,
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后颈,长长舒了一口气。目光掠过桌上那个小小的薄荷糖盒,
里面的糖已经少了几颗。“初步成型了。”沈清昼也放下笔,
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放松,“明天上午,我把整合后的预算明细和分工表发给你确认。
”“好。”我点头,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。站起身时,目光扫过窗外沉沉的夜色,
忽然想起什么,“对了,无人机表演的最终效果,
需要一块足够开阔、无遮挡的场地进行实地测试。
我想……天文台那边的山顶平台应该最合适,视野够好,干扰也少。
”沈清昼收拾书包的动作顿了一下,抬眼看向我。昏黄的灯光下,
他的眼神似乎闪过一丝微光,快得让我几乎以为是错觉。“天文台……”他低声重复了一遍,
随即点头,“好地方。测试时间呢?”“后天下午放学后?”我提议,“避开人流高峰。
”“可以。”他简短地应下,背起了书包,“方案和测试的事,保持联系。”说完,
他率先走向门口,身影很快消失在走廊的灯光里。我站在原地,收拾好最后的东西,
拿起桌上那个小小的薄荷糖盒。铁盒触手微凉,残留着薄荷的清香。
我把它放进了自己的笔袋里。走出会议室,初夏夜晚微凉的风扑面而来,
带着草木生长的清新气息。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指尖,那里已经没有了掐痕。
---4山顶惊魂夜两天后的下午,放学的**如同解开了束缚的绳索,
整个校园瞬间被释放的喧嚣填满。人流涌向各个出口,喧哗声浪此起彼伏。
我和沈清昼几乎同时抵达约定的地点——位于校园西侧、远离教学区喧嚣的天文台。
通往山顶平台的石阶掩映在高大的香樟树荫里。初夏的太阳西斜,
金色的光线穿透层层叠叠的枝叶,在青灰色的石阶上投下细碎摇曳的光斑。
空气里弥漫着被阳光烘烤过的草木香气,混合着泥土微腥的气息,浓郁得几乎有了重量。
蝉鸣从四面八方涌来,像一张无形的、巨大的网,将我们笼罩其中。石阶蜿蜒向上,
每一级都仿佛吸饱了午后的热气,踩上去能感觉到透过鞋底传来的微温。
我们一前一后地走着,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。沈清昼走在前面,背影挺直,步伐稳健。
除了偶尔确认一下方向,几乎没有多余的交流。只有脚步声和永不停歇的蝉鸣,
在寂静的山道上回响。汗水悄悄地从额角沁出,顺着鬓角滑落,带来细微的痒意。
我抬手擦了一下,目光掠过前面那个沉默的背影,
心里莫名地掠过一丝微妙的、难以言喻的紧张,仿佛即将测试的不是冰冷的机器,
而是某种……未知的东西。终于登上山顶平台。视野豁然开朗。平整开阔的水泥地面,
四周环绕着低矮的护栏。远处,城市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里铺展开,
高楼大厦被染上一层温暖的金红色,像一幅巨大的、正在燃烧的油画。平台中央,
几个技术小组的同学已经提前到了,正蹲在地上,专注地调试着几台打开的黑色仪器箱,
里面整齐排列着数十架小巧的无人机。仪器屏幕幽幽地亮着,映照着他们专注的脸庞。
“清昼学长,晚星学姐!”负责硬件的小组长陈航抬头看见我们,立刻挥手招呼,
“场地检查过了,GPS信号良好,风力二级,符合测试条件!”沈清昼点点头,
快步走过去,俯身查看仪器屏幕上的参数:“通信链路稳定性测试结果?”“三次模拟测试,
丢包率都低于0.1%,完全达标!”陈航信心满满地回答。我则走向另一边,
负责软件编程的学妹李薇立刻把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我:“学姐,
图形脚本和灯光色值按照修改意见都调整好了,模拟运行流畅度100%!”“辛苦了。
”我快速浏览着屏幕上的数据和动态预览效果,“准备实机测试吧。
”技术小组的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,动作麻利。无人机被一台台取出,
整齐地摆放在平台中央的空地上,螺旋桨发出轻微的嗡鸣声,蓄势待发。
我和沈清昼站在稍靠后的位置,并肩而立,目光都紧紧锁住那片即将被点亮的天空。
夕阳的金辉落在我们身上,拉出长长的影子。山顶的风比下面大一些,
带着未散的暑气和草木的清气,吹拂起额前的碎发。“灯光脚本最终版确认了?
”沈清昼的声音在风里响起,很清晰。“嗯,按我们讨论的,校训五词,
每个词对应一组核心图形和主色调,过渡部分也做了优化。”我回答,
目光没有离开那些即将起飞的无人机。“好。”他只应了一个字,目光同样专注。
“各组准备就绪!”陈航的声音传来。“启动!”我沉声下令。指令通过控制终端瞬间发出。
平台上,几十架无人机如同被唤醒的蜂群,同时发出低沉而整齐的嗡鸣声,螺旋桨高速旋转,
卷起地面细小的尘埃。在夕阳的金色背景幕布上,它们轻盈而精准地腾空而起,迅速爬升,
排列成最初的待机阵列,悬停在半空,像一群沉默的、等待命令的钢铁飞鸟。“第一阶段,
‘博学’图形,启动!”李薇在电脑前发出指令。悬停的无人机集群瞬间变换队形。
蓝色的灯光亮起,在渐暗的天幕下如同骤然点亮的星辰。它们流畅地移动、组合,
光影在空中交织,迅速勾勒出一本徐徐展开的巨大书卷轮廓。
书页翻动的动态感被光影模拟得惟妙惟肖,蓝色的光晕流转,
带着一种知识的浩瀚与沉静之美。“第二阶段,‘审问’图形,启动!”指令再次发出。
蓝色的书卷光影如潮水般褪去,无人机集群再次变换,点点橙红色的光芒亮起,汇聚、流动,
巧妙地构造成一个巨大的、微微倾斜的问号形态。那问号并非静止,
其末端的光点如同思维的涟漪般不断向外扩散,充满探究和求索的动感。图形流畅转换,
灯光色彩精准切换。从象征“慎思”的、结构严谨的绿色立体网络,
到代表“明辨”的、明暗对比强烈的黑白色调光柱阵列,
笃行”的、充满力量感的金色阶梯图形向上延伸……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地复现了脚本的设计。
技术小组的同学们紧张地盯着屏幕和天空,不时发出低低的赞叹。夕阳已经沉入地平线,
只留下天际一片深紫色的余烬。深蓝的天幕下,无人机集群的光影表演显得更加璀璨夺目。
我紧绷的神经随着表演的顺利进行而一点点放松下来,
一种混合着成就感和难以言喻的兴奋在胸腔里涌动。眼角的余光瞥见身旁的沈清昼,
他依旧站得笔直,专注地仰望着天空,侧脸在屏幕和无人机光芒的映照下,
轮廓显得格外清晰。他的嘴角,似乎有极细微的、向上扬起的弧度。
当最后一组象征“笃行”的金色阶梯图形完美收束,所有无人机整齐地悬停,
保持着阶梯的末端形态,金色的光芒在深蓝的夜幕下稳定地闪耀着,如同通向未来的天梯。
平台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。“太棒了!完美!”陈航激动地喊道。“脚本执行零误差!